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问题。
既然跨国史、全球史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对于我们的边疆史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这样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应用于实际研究当中呢?以笔者之见,我们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对世界范围内边疆史和边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要有总体的把握。党梓予,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尔等无或执迷,以贻后悔。中国历史上这种天下观和华夷观影响下的边疆概念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认知:其一是地理上的认知,即前文中提到的班固在《汉书》中强调的舟车所及的交通和通信范围,而交通和通信也代表了中央王朝对某一地区的实际控制能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向心力的上升又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汪洪亮将近代以来的中国边疆研究的学科化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唯有用跨国史的视角、方法,才能保证跨境民族历史考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此外,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围绕边疆的定义、特征等问题涌现出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文章,将中国边疆研究引向深入。由于近代民族国家内部结构中一些固有矛盾以及各国之间长期的纷争,与边疆问题相连的民族争端和领土纠纷一直困扰着很多国家,如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英国的北爱尔兰,美国的得克萨斯,俄乌之间的克里米亚和乌东地区,巴西的阿克里,等等,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建设高品质生活同样如此,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缺一不可,党的领导是建设高品质生活的根本政治保证,人民是建设高品质生活的主体性依靠力量,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确保高品质生活目标的更好实现。
新发展阶段建设高品质生活,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对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还对文化需要有着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国家治理仍有弱项,与建设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相比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在学有所教方面,主要是通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劳有所得方面,主要是通过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健全劳动就业平等参与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是新时代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只要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建设高品质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主力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高品质的生活。另一方面,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又是内在统一的。其中,建设高品质生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化,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为之奋斗的重要使命。一是把握好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的关系。
文化需要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基础上的更高层次需求。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文章出处:经济日报,2022年4月18日。还要看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完善经常化的稳就业工作机制。
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左右。因此,要加大政策支持,坚持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引导市场预期,从而更好稳定市场信心、更好促进青年就业。
灵活就业人员和小微企业也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保市场主体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使政策效果能真正触达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群体。对一些灵活就业集中的行业而言,要适当运用宏观政策工具,使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恢复活力,从而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
由于疫情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交织出现,对宏观调控政策和稳就业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以就业优先为出发点,对这些行业予以有针对性的救助。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就业形势面临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要继续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找准当前稳就业重点精准发力,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比如,分析表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等行业既是就业集中的行业,也是对疫情冲击较为敏感的行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要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潜在增长率附近,就不会形成导致失业率显著上升的需求缺口。
判断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关系,要关注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的比例关系,二者的数量关系决定了积极就业政策所应该发力的方向和力度。在受疫情冲击,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既要解决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又要保持原有就业格局的稳定,就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就业的帕累托改进。
要解决周期性失业,就要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入手,通过总量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弥补总需求缺口,增加就业岗位,使劳动力市场供需恢复平衡。考虑到当前疫情发生的特点,可考虑充分发挥保险互助的优势,对受疫情影响而临时终止经济活动的小微企业予以补偿,使其得以渡过难关,在疫情后迅速恢复经济活动,维持就业稳定。
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稳增长政策对于维持劳动力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阐述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稳定就业之间的关系,在当前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当经济中出现总需求缺口时,就容易产生周期性失业,此时,经济增长速度位于潜在增长水平之下,就业岗位总量不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主要矛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靠前发力,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需要看到的是,疫情暴发不仅给经济增长带来冲击,也使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较大干扰,短期的增长波动对就业稳定的影响程度加大。
稳就业是实现稳中求进的重要基础,从六稳六保政策的实施过程看,实现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主要手段是保市场主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形势的跟踪研判。有针对性使用政策工具 总的来看,2022年稳就业任务依然艰巨,稳定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政策举措应该围绕疫情冲击产生的持续影响,有针对性地使用稳就业政策工具。
又如,此次疫情冲击产生的影响不均衡,还体现在灵活就业人员集中的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对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而言,其就业岗位有两个来源:新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原有就业岗位的调整。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要实现稳就业的目标,就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特点,抓住引起劳动力市场波动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对此,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保障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提高政策精度,扩大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范围,研究出台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再如,还要关注青年人就业问题。具体来说,在经济平稳运行时,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近,此时,失业率和价格水平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自然失业是治理失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所谓失业的性质,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经济运行的关系判断造成失业的主要矛盾。一般来说,我们观察到的失业有两大类型,分别是经济波动导致的周期性失业和摩擦性、结构性因素导致的自然失业。
因此,需要把握各个行业各个群体的就业特点以及周期性因素对这些行业和人群的影响程度,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由于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冲击程度不同,使得稳就业的政策效果在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治理自然失业以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中长期举措为主。